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博导,主要从事车辆动力学与控制、航天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振动、微纳增强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力学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基础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常州市基础研究计划(应用基础研究)、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纵向项目16项,产学研横向科研项目共3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被引超2000次,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曾入选江西省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东吴学者”计划等,获安徽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江苏力学青年科技奖、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
李成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多年来,他深耕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引导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勇于探索。先后承担了“发动机原理”“汽车服务工程”“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合作完成“理论力学”线上课程并于智慧树网站运行。教学过程中,他常引入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深入阐释教学内容,宣传党和国家在重大科技领域的决策政策等,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每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数人,给学生在实验室里安排固定座位,经常与学生交流讨论论文进展,并乐于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成长,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潜心科研 砥砺前行
李成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号召,发挥专业特长,带领团队投身到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生动实践中。航空航天一直是国家重大工程之一。近年来,李成投入到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在轨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中的动力响应及性能需求。针对传统材料和结构在极端环境中长时间服役问题,他结合之前在微纳材料力学领域的研究积累,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仿真,探索出微纳材料增强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的优化方案,使其能够适应于极端工况下航天器部件的长期稳定运转,研究成果多次获常州市/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担任SCI期刊Symmetry客座主编、《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客座主编、《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等,兼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智能系统动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国际声学与振动学会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委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力学载荷与设计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委会委员以及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等,李成发挥好每一个角色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服务社会。
作为党外人士,近年来,他积极做好在科技领域的参政议政工作,多次在科技政策、项目申报、领域指南等方面提出建议。
发挥优势 师生共进
他积极响应教育部“以本为本、两个回归”的号召,尽心竭力做好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将自身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转化为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多次指导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并获评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中国建设银行奖教金“教书育人类”一等奖等。
他还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年来,围绕学院发展目标,他牵头成立了“新能源汽车材料结构与传感技术”实验室,带领青年教师面向新能源汽车凝练了三个重点科研方向,定期举行小组例会,不吝赐教,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在学院支持下,他建立了“汽车动力学”科研团队同心基地,并多次组织开展科研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水平。